肠梗阻(肠痹)
肠梗阻(肠痹)是指因异物、炎症、肿瘤等原因所致的肠道阻塞(机械性肠梗阻),或开腹手术等原因所致的肠道麻痹(扩张)下的肠蠕动受损状态(麻痹性肠梗阻)。
在日本,一直将肠梗阻与肠痹视为同一种病理状态。但有时也会加以区分,用肠梗阻来指代肠道阻塞,用肠痹来指代肠道麻痹※1。
罹患肠梗阻后,患者肠管内容物无法在肠内顺畅下行,自阻塞部位至上部(近端)堆积大量内容物。由此导致大便不通,腹部胀气,从而引发腹痛、呕吐等各种症状。
治疗的根本方法为断食与补充体液。经保守治疗,症状未见改善者,或伴有血液循环障碍者,有时需要手术。绞窄性肠梗阻因肠壁血管受到压迫而伴有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出血、溃疡、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存在致死风险,应尽早予以治疗。
※1 急性腹症诊疗指南出版委员会编《急性腹症诊疗指南2015》,医学书院,东京,2015
症状
主要症状为全腹疼痛、便秘、呕吐、腹胀、发热、心动过速等。腹痛症状从轻微疼痛到剧痛,均有可能。
绞窄性肠梗阻的特点为腹部局部持续性疼痛,腹膜发生炎症时,还会出现腹膜刺激征等症状。
原因
机械性肠梗阻:
肠管处于物理性阻塞状态,可分为单纯性与绞窄性。
单纯性肠梗阻不伴有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原因为胆结石、肿瘤、腹部手术等所致粘连等引起的肠道不通。绞窄性肠梗阻则伴有血液循环障碍,起因于肠套叠、腹股沟斜疝嵌顿、肠扭转等引起的肠道扭曲。
麻痹性肠梗阻:
梗阻原因并不明确,为肠道动力障碍所引起。开腹手术、急性腹膜炎、药物、肠系膜血栓或栓塞等原因导致肠道麻痹后引发肠梗阻。
肠梗阻病理状态:
单纯性肠梗阻(无血液循环障碍)
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血液循环障碍)
麻痹性肠梗阻
检查
首先对病史进行问诊。除症状出现时间、腹痛程度等外,还需确认有无腹部手术史,有无癌症、疝气、克罗恩病等既往病史,有无内服药物等。并进行身体检查,确认肠道蠕动、腹胀程度、腹膜刺激征、肠鸣等,观察腹股沟。
经问诊,如怀疑肠梗阻,则进行血液检查,确认有无脱水情况,同时进行腹部X光检查。通过X光检查确认有无肠管扩张及气液平面(肠管内积气与积液导致其分界线在X光片中形成鲜明的水平镜面)等肠梗阻特征。
X光检查中存在疑虑的,则通过造影CT检查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造影CT检查可以辨别阻塞部位、阻塞程度、有无血液循环障碍等。
如无法使用造影剂进行检查,则可进行单纯的CT检查。此外,B超也是有效的检查手段之一。通过B超检查确认肠管内容物潴留程度,有无腹水,肠蠕动的减弱或亢进等。
腹部X光影像(气液平面多发,可见镜面(蓝色箭头所示)):
治疗
肠梗阻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主要针对轻度肠梗阻。具体方法为断食断水,让胃肠得到休息,同时通过静脉滴注补充必要水份,经鼻向肠内插入导管,吸引肠腔内容物,以降低肠管内压力。
手术治疗:
经保守疗法症状未见改善的,或伴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绞窄性肠梗阻等,可采取手术疗法。最近,腹腔镜手术逐渐得到普及。
起因于肿瘤的单纯性肠梗阻,在进行消化道内减压后,如果可行,则将瘤体并肠管一同切除,然后将剩余肠管连接缝合(肠吻合)。无法吻合的,制作人工肛门。如为粘连所致,则剥离粘连部分。此时,肠管损伤严重者,需要切除肠管。
绞窄性肠梗阻并伴有血液循环障碍的,可将肠管扭转或弯曲部位复位,以恢复血液循环。但如果肠管已坏死,则进行肠管切除及肠管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