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憩室病
是一种大肠壁出现5~10mm袋状凹陷(憩室)的状态。通常基本上是1cm左右的凹陷,但大的凹陷的开口部可能超过2cm。此病通常没有症状,但可能会导致急性病的并发症。例如,憩室部血管破裂出血即大肠憩室出血和憩室内感染细菌引起的大肠憩室炎等。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左侧型、右侧型、两侧型。据说在日本此症状更容易发生于右侧结肠和乙状结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左侧结肠出现憩室的概率增加,近年来老年人两侧均发生的案例有所增加。
症状
多数情况下无症状,基本上都是通过大肠内窥镜检查等偶然发现的。
并发大肠憩室出血时会出现不伴随疼痛的便血,并发大肠憩室炎时,会出现腹痛及憩室部位局部压痛、发热、恶心、呕吐、肌紧张、包块形成等症状。一旦引起腹膜炎,可能会导致败血症和休克,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原因
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肠道内压力升高形成憩室。后天性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纤维摄取量不足。
其并发症大肠憩室出血是憩室内血管变脆破裂引起的。大肠憩室炎则是由于肠道内压力升高,肠粘膜破裂,引起细菌感染而发作。
检查
1.没有并发症的憩室
没有并发症的憩室通过腹部CT检查及大肠造影检查来确认憩室的情况。
腹部CT检查:
可以看到从肠道向外侧突出的2㎜~2㎝左右的囊状结构。其内部可见空气、大便块、造影剂。
灌肠造影检查:
肠道可见嚢状突出。
2.大肠憩室出血
对于以便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根据问诊和观察到的身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为了检查出血部位,应进行腹部CT检查和大肠内窥镜检查。通过内窥镜检查依然无法确认出血部位时,可以进行出血闪烁扫描检查。
问诊:
确认有无伴随出血发生的症状(腹痛、腹泻、便血)、阿斯匹林(包括容易引起出血的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服用经历。
腹部造影CT检查:
观察注入血液中的造影剂的漏出位置,确认出血部位。
大肠内窥镜检查:
确认出血部位及出血情况,如有可能,直接用夹子等止血。
3.大肠憩室炎
对于伴随急性腹痛和发热的患者,通过问诊和血液检查了解炎症的程度。另外,为了解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及腹部CT检查、灌肠造影检查来确认有无脓肿、穿孔。
炎症消除后,进行大肠内窥镜检查以查明炎症的原因是否为大肠癌等疾病。
血液检查:
如果是憩室炎,可见CRP阳性等炎症反应。
腹部超声波检查:
可见肠道增厚,憩室周围有炎症。
腹部CT检查:
确认大肠壁突出的憩室以及憩室周边的炎症部位,有无狭窄、穿孔、瘘管和脓肿。
灌肠造影检查:
使用造影剂确认憩室的位置和病变范围、有无脓肿、狭窄、瘘管以及肠道的交通情况。炎症加重时肠壁会变硬,出现锯齿状的阴影和起绒现象,对每个憩室的绘制会不充分。
大肠内窥镜检查:
炎症消除后,为排除大肠癌及缺血性大肠炎等情况而进行的诊断。
治疗
1. 没有并发症的憩室
没有并发症的憩室无需特别治疗。
注意摄取高纤维食物来消除便秘。
2.大肠憩室出血
一般通过保守治疗等待自然止血。如果出血量多或者持续出血,可尝试内窥镜下止血术。内窥镜下止血术不合适或不成功的,可以实施动脉栓塞术。内窥镜下止血术及动脉栓塞术都不成功的,可以实施大肠切除手术。
保守治疗:
绝食,通过肠道休息等待自然止血。由于已知服用NSAIDs和阿斯匹林存在导致大肠憩室出血及止血后再出血的风险,因此应停止服用此类药物。
内窥镜下止血术:
使用内窥镜,通过用止血夹等堵住出血点或憩室开口等方法进行止血。
动脉栓塞术:
使用导管将金属螺圈等送到出血部位,做成栓进行止血。
大肠切除手术:
开腹切除有出血憩室的大肠。
3.大肠憩室炎
对于没有发热和腹膜炎症状的憩室炎,可服用抗菌药和通过流食进行保守治疗。伴有脓肿但腹膜炎范围有限、或通过服用抗菌药物也无法改善的情况下,进行经皮引流。不适合经皮引流或者经皮引流不成功的,实施大肠切除手术。
保守治疗:
在急性期进行禁食、补液、静脉注射抗菌药等。
经皮引流:
在超声波引导下,将用于排脓的引流管放入体内。
大肠切除手术:
开腹切除有憩室炎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