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疾病没有特有的症状。一般在出现腹痛、便血等考虑消化道出现异常的症状时,可进行以下检查,探讨是否可能为小肠疾病。


一般检查

进行血液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等,推测发病的原因。
通过血液检查,可检查是否存在贫血、白细胞计数是否增加、显示有炎症的CRP值是否升高等。然后,通过粪便检查,可检查细菌的状态和是否有潜血。有时也进行影像学检查即X线检查,确认肠内的气体和消化道整体的状态。但是,小肠与胃和大肠相比,是X线检查较难看清的部位,有时还需要进行超声检查。


小肠X光检查

在观察肠道状态的同时,确认有无病变、病变位置。

经口法
与胃部X线检查一样,喝下造影剂(钡)后拍片。是一种操作比较简便且患者痛苦较小的方法。可检查肠粘膜的状态、溃疡、狭窄、病变的范围等。

经管双重造影法
从经口腔插入小肠中的管道直接灌入造影剂后拍片。与经口法相比,具有可调节造影剂量,可向怀疑有病变的部位准确地输送造影剂等优点。


小肠内窥镜检查(气囊内窥镜)

使用带有气囊的内窥镜,用鼓起的气囊固定肠道,将内窥镜向前推进。可以从口腔插入,也可以从肛门插入。其与普通内窥镜一样,具有插钳口,因此可以进行活检和简单的处置,但是由于检查时间较长,对患者来说比较痛苦。


小肠内窥镜检查(胶囊内窥镜)

吞入胶囊型内窥镜进行的检查。是一种比较简便,患者痛苦较小的检查。如果有肠狭窄现象,可能无法排出胶囊,因此不能实施。适用于发现出血、糜烂、溃疡、息肉等粘膜面出现变化的病变。


胶囊内窥镜与气囊内窥镜的不同点

图片1.png

image.png

血管造影检查

在有大量出血的时候进行。进行局部麻醉,从插入动脉的导管灌入造影剂后拍片,破裂的血管处可见造影剂外溢,有助于得到确定出血部位和选择治疗方法所需的重要信息。


CT、MRI检查

可以观察有无粘膜增厚、小肠狭窄、肿瘤等,适用于怀疑有炎症性疾病,或怀疑穿孔时等进行检查。对小肠以外的疾病的鉴别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