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消化道息肉)

是一种消化道存在多枚息肉的状态,有遗传性(遗传性息肉)和非遗传性原因。主要为遗传性息肉,遗传性息肉又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错构瘤息肉。

肿瘤性息肉又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 FAP)。发生概率为每17,400人有1人患病,比较少见。发作时为良性肿瘤,但如果置之不理,大多数情况下会发展成大肠癌。错构瘤息肉包括黑斑息肉综合征、幼年性息肉、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发生概率据研究分别为25,000~28,000人中1人、16,000~100,000人中1人、200,000~250,000人中1人,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但是大肠以外的组织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也比较高,因此需要进行全身检查。

非遗传性且为非肿瘤性的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


症状

主观症状:
一般没有主观症状,大便潜血检查呈阳性时,通过精密检查发现的情况比较多。如发生消化系统癌,则会出现隐血、便血、腹泻以及腹痛等。

息肉的特征:
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 FAP)
弥漫性长出100枚以上的大小大致均匀的肿瘤性息肉。
可能会从100枚左右(非密集型)的状态扩大范围,发展为覆盖整个粘膜面的状态(密集型)。

image.png


2. 黑斑息肉综合征
除了食道以外的消化道上散落着错构瘤息肉。有大有小,常见
带蒂息肉。
特点是口唇、口腔粘膜、指尖等部位伴有黑褐色的色素斑(=色斑)。


3. 幼年性息肉
几枚~几十枚直径1㎝左右、表面呈光滑球形的带蒂息肉(幼年性息肉)散落分布。亦可见呈类似葡萄串、芋艿、鸡冠子等形状的息肉。另外,还可观察到无蒂、小且平的息肉以及在发红的隆起的表面呈星芒状的结构。因幼年性息肉病而产生的息肉为错构瘤,并非肿瘤性病变。


4. 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
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所见的息肉,在所有的消化道中均能观察到,包括大肠。
从食道的中部、下部到整个区域,密布着微小的白色隆起。从胃的前庭部到整个胃部,大范围地扩散着相对较小、大小均匀且平滑的多发性息肉。十二指肠、小肠部位多发淋巴滤泡(滤泡=完全封闭的袋状结构)以及淋巴扩张等引起的微小隆起。从乙状结肠到直肠则会密布半球状息肉。
特点是可见多发于面部、口腔粘膜的丘疹(丘疹=密密麻麻的皮疹)。


检查

问诊:

确认症状及有无家族史等。


上消化道X线检查:

确认息肉发生的范围。以及确认肠道是否发生恶性肿瘤。


上消化道/小肠/大肠内窥镜检查:
为了鉴别诊断,观察息肉为单发息肉还是多发息肉、息肉的形状以及是否癌变等。难以鉴别时,实施活检。


腹部盆腔CT检查、血液检查、骨骼X射线检查等:
确认其他脏器是否发生恶性肿瘤,以及有无转移。


基因检查:
在患者和亲属希望进行基因检查时,考虑进行基因检查。
以诊断血亲和确定FAP治病基因为目的加以实施。


筛选检查:
以发现早期恶性肿瘤为目的,每年进行1次检查。


治疗

手术疗法:
由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类大肠息肉癌变几率较高,有时会预防性地进行大肠切除(全结肠切除回肠囊袋肛门吻合术)。


内窥镜下息肉切除手术:
黑斑息肉综合征、幼年性息肉中1㎝以上的息肉,可能导致肠梗阻,因此通过
内窥镜下息肉切除手术将息肉切除。


恶性肿瘤治疗:
在错构瘤息肉中,对于在大肠以外脏器上发生的疑似恶性肿瘤的病变,进行外科切除或药物治疗。


术后监控(随访):
预防性大肠切除、恶性肿瘤切除后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癌症检查。目的是尽早发现有无术后再发恶性肿瘤或向其他部位转移。